bái bèi yè gēn
药材名称 | 白背叶根 |
药材拼音 | bái bèi yè gēn |
药材别名 | 白膜根、白朴根 |
英文名称 | White back leaf root |
功效分类 | 清热燥湿药 |
药用部分 | 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eiro) Mueller Argoviensis.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灰白色星状茸毛。叶互生,圆卵形,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全缘或不规则3裂,有稀疏钝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茸毛,有细密棕色腺体。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被黄褐色茸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簇生,萼片3到4,卵形,外被毛,内有红色腺点,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分离;雌花单生,无花瓣,子房3室,密生星状茸毛,花柱3。蒴果近球形,密生羽毛状软刺,种子细小,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6~7月,果期10~ 11月。 |
产地分布 | 生于山谷、村边、路旁、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挖,挖取根部,除去须根及泥沙,洗净,切成块、片,晒干。 |
药材性状 | 不规则块状或圆柱形短段。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皮薄,可撕离,略带纤维性。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皮部薄,黄褐色,木部淡黄白色,密布小孔。气微,味微苦。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微涩、微苦。归肝经。 |
功效作用 | 清热利湿、益气固脱、疏肝活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15~30克,煎服。用治慢性肝炎、肝脾肿大、肠炎、脱肛、淋浊、疝气、子宫下垂、白带、目赤肿痛。外用适量,浸酒滴耳,用治耳内流脓。临床用治慢性肝炎,对降低转氨酶和缩小肝、脾有一定作用。 |
药理研究 | 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和甾类成分。 |
化学成分 | 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确。 |
配伍药方 | ①治淋浊:白背叶根五钱,茯神四钱,茯苓三钱。煎水空腹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子宫下垂:白背叶根十二两,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间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顿服,连服三剂,并卧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炖黄头龟连服数天。(《岭南草药志》)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③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鲜野桐根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肝二至四两。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双单喉蛾:白背叶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内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中耳流脓:白背叶根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岭南草药志》) ⑥治腰骨闪伤:鲜野桐根一两,洗净切碎,水、酒各半和猪赤肉二至四两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胃,脱肛,子宫下垂:白背叶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白背叶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⑨治瘰疬:白背叶干根二两,猪瘦肉适量,水煎轧(《福建中草药》) ⑩治疯狗咬伤:白背叶鲜根二至三两,水煎服。从被咬日起,每日一剂,连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剂。如病发则连服数剂。(江西《草药手册》) |
功效与作用:补血通乳、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与作用:祛风湿、通经络、行气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临床用于急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功效与作用:清热润肺、滑肠通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解毒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