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查询

要从多元性认识中医

回顾和反思20世纪中医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发展一直笼罩在科学主义的阴影中,并在不懈地追求医学一元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主义视科学(现代科学)为最高的的价值标准,用这种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非科学”,而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视野里是应被废除或改造的,于是便有了“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等口号和主张,中医至今仍没有摆脱被质疑和改造的尴尬境地。医学一元主义与科学主义具有内在互补性,“构成了20世纪中国医学的一个主旋律”。医学一元主义认为“天下事物只有一个真是”,各种医学体系的并存是暂时的,必将象其他传统自然科学一样,百川归海,最终走向统一。医学一元主义追求的是“归于一是”,而科学主义则指明归之于科学。20世纪中医发展的种种思潮,无论是“中西医汇通”的实践,“废止中医”的尝试,还是中西医结合运动的开展,甚至是中医现代化的努力,尽管各种主张和口号有所不同,但其追求的理想目标却倾向一致,即创立一种统一的、一元化的现代新医学。从实践结果来看,与实现一元化的医学理想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中西医汇通”结果是“汇而未通”,“废止中医”是以失败而告终,“中西医结合”目前还处于“结而未合”的状态,中医现代化道路困难重重。
面向21世纪,中医要摆脱20世纪的困境,就必须走出科学主义的阴影和医学一元主义的认识误区,重新转换视域,更新思维,确立医学多元主义的理念,从多元性的视角重新认识和发展中医。
一、中医是什么?
有人认为中医是科学,有人认为是技术,还有人认为中医是自然哲学、经验、文化、前科学、潜科学等等,对中医的学术性质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其实,有关中医的本质问题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而上”的思辩,这一元哲学问题的解决对中医发展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中医是科学,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自然科学的一般标准来检验、评价、研究和发展中医;如果中医不是科学,那么“中医科学化、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的提法有待于进一步商榷”(引文)。简单地用科学主义和一元主义的标准来“说中医就是科学或者不是科学,是一门经验医学或者哲学医都会使我们陷入一个难堪的困境”(引文)。也许,从医学的多元性角度理解中医,可使我们开阔视野,摆脱困境。
认为中医不是科学的人所持的标准是现代科学的标准。如果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不但中医不是科学,古代西医也不是科学,古代东西方均没有科学。把科学狭隘为“现代科学”,把医学狭隘为“现代医学”,这种划分方法等于抹煞了科学(医学)的起源。实际上,医学显然不是到了近代才突然产生的,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医学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童年的幼稚、青年的壮大,中年的成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医学又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首先是一种文化,它的存在和发展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是与一定时期、一定民族的文化相关联的,这使得医学具有了多元性的特征。
1.医学发展的阶段性——时间上的多元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医学有着不同的特征,古代医学带有经验色彩和自然哲学特征,中、西医学概莫能外。从两种医学的典定性著作《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中便可看出古代医学“基本上处于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猜测性思辩阶段”(引文)。近代以来,西医学脱离了自然哲学母体的怀抱,走上了实验科学的发展道路,用解剖、实验、分析、定量等还原的方法来研究人体、治疗疾病,从而形成了机械论生命观和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综合,又重新开始强调人体的整体性、有机性和动态性,并力图克服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认识人体,治疗疾病。可见,医学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医学不可能是医学发展的终结和惟一形态,它只是医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未来医学又将会有与现代医学不同的特征。因此,如果把医学某一阶段的特征当作医学的惟一特征,当作衡量一切医学形态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
2.医学的民族性——医学文化多元性的表现。不同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科学传统。中西医学分别诞生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土壤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医学对象和方法的选择,而且制约着医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可以说,中西医学范式的差异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模塑的结果。尽管其他自然科学近代以来淡化了民族性,成了“世界科学”,但医学对象和医学性质的特殊性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些民族性,这些民族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扔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发挥着现代医学无法取代的作用。如果用一种医学去取代另一个,改造另一个,那就意味着无视不同民族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忽略了另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否认了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用现代医学来取代中医,实际上是“西方科学中心主义”在医学领域的表现。
3.医学认识的相对性——医学认识多元性的表现。中西医学尽管面对同样的人体和疾病,但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医学范式,它们从各自不同的层面上总结出了不同的医学理论,并利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治疗疾病,增进健康,两种医学范式具有较大程度的“不可通约性”。两种认识都具有相对性,都有自身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所以不能简单、绝对地用优劣、高低、先进与落后等价值标准加以评价。尽管现代医学采用实证的方法,已经揭开了人体许多奥秘,并成为当代医学的主流。但现代医学也不是万能的,在应付身心疾病和现代文明病方面,在解释心理精神现象方面所表现出的无能为力,都表明现代医学需要完善和补充,而中医学在这些方面又的确有优势。显然,试图用现代医学来代替中医学,实际上是无视了医学认识的相对性,无视了中医学的现代价值。
4.医学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以治疗疾病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还是在价值观念、量效标准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它不仅是探索人体和疾病的真理性认识,同时也是一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技术,甚至还是一种具有鲜明人道主义色彩的“仁术”,医学是科学、技术和仁术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医学的评价标准也应是多元的,不仅要从客观性、真理性方面去界定,也要从实用性、有效性方面去衡量,乃至要从人文性、人道性方面去评判。现代医学用实证的手段,打开人体一个又一个“黑箱”,已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比较客观和精确的认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但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已经找到了明确的病因病理,但却未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技术和手段。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病方药和保健方法,对许多疾病,特别是现代医学棘手的疑难杂证,如心脑血管、肿瘤、免疫性、代谢性、心身性复杂病症及病毒感染等疾病能够起到不同程度的治愈、控制和缓解作用。尽管中医对其治愈疾病机理的认识还比较粗糙,“科学性”不足,但在控制和治愈疾病,增进健康的医学目的上无疑是成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的有效性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在这个层面上与现代医学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否定中医实际上也就否定了中医临床的有效性,违背了医学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而是人体一个复杂的客体,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有生理特征,又有心理特征。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单纯的科技定位局限性日益暴露,特别是在医学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一元主义的冲击性下,医学人文精神失落了,医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了,现代医学成了“单向度”的医学。因此必须对医学进行重新定位,用医学的文化定位来丰富和补充医学的科技定位,使得医学真正成为“人”的医学。中医具有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医乃仁术”中就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的、德性的人道主义的爱心和济世精神,中医本身就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科学主义和一元主义将中医这一复杂的文本给误读、简化、肢解了,中医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冷落一边,甚至遭遇批判和抛弃。因此,将科学、技术、人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从科学、技术、人文多向维度来审视医学是21世纪医学工作者应有的视角,而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挖掘与提升将为现代医学视角的转换提供新的启示。
二、多元文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中西医学的差异从内在本质上看是中西医学方法论的差异,于是有学者认为中西医学的差异是系统整体论与分析还原论的差异、生成论与构成论的分别、模型论与原型论的不同。那么,不同的医学方法论之间是否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医学方法论究竟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在其名著《反对方法》中提出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与传统一元惟我独尊的方法论原则相反,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允许采用一切方法,容纳一切思想,反对传统方法论原则的惟一性、普遍性,反对传统方法对其他方法的排斥和打击。他强调不存在什么惟一的规范的方法论,一切方法和规则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不是普遍的标准,都有其局限性。费氏的方法论原则不是反对一切科学方法,而是旨在反对那些僵化的、“普遍”实用的方法,反对把仅仅在一定范围实用的方法教条化,并推广到一切领域和时代,脱离历史和现实的传统方法论思想。他主张的是开放型的、自由创造型的、具有生命力的、能够适应历史变化的、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能够最终有效地揭示外部世界深藏着的秘密的方法。费耶阿本德的结论是:现实的科学比人们所料想的更接近多元论,只有方法上的多元论才能“导致真理”。尽管费氏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补充纠错